a3ce8240c25deb223c51447abaf3599

在商末周初,中国古代的情报制作中使用的保密手段可以追溯到“隐语”,即以某种约定的暗号或者其他替代语传递的情报内容。在兵书《六韬》中记载了“阴符”与“阴书”的用法。早期的阴符由竹板制成,后也用木片、铜片代替。阴符由君主和前方将领秘密约定不同长度的符节分别代表何种情报,并任命专人负责传递。由于阴符本身无文字或符号,即使送符者遭俘虏,情报本身仍然是安全的。虽然阴符操作简单、保密性高,但它传递内容有限,只适用于小型重要情报的传递,难以胜任复杂军事情况下的秘密通信。

相比于阴符,阴书作为军事文书的一种,可以传递更丰富的情报。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机密内容完整地编写在木简或竹简上,再将其分成3份,委派3名使者传送。只有收信者收齐3部分,才可知晓全部内容。这种制作方法可以避免因某个送信人被俘而造成的情报泄露,但送信人被俘,也会导致收信者无法获取完整有效的情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情报制作中出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情报保密手段,即泥封技术。书写有文字的竹简或木牍被捆扎之后,在绳结处敷以特制的胶泥,再在胶泥上钤戳呈报人或部门的印章。收件人主要通过对封泥印戳文字的真伪鉴定和封泥完好度的考察来判断是否泄密。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成本低廉,在当时被广泛使用。

总之,中国古代的情报制作中使用的保密手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隐语”到阴符、阴书,再到泥封技术,每一种保密手段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这些保密手段的出现,不仅为古代军事情报的传递提供了保障,也为后来的保密制度奠定了基础。